2014/1/7

內地霞霸祖先祭辰簿

  霞霸尋祖之行另有消息得知,有一本目前霞霸唯一尋獲的舊譜,因為宗親翻修舊房無意中發現,想必是文革時期他的祖父輩為了保存怕被破四舊焚毀,因此藏到土牆內,仙逝前卻未告訴後代子孫,直至舊屋翻修才得以重見天日,但去霞霸尋祖時還未能見識,出土時因為年代久遠殘破不堪,靠著鄉裡能人拿到省文物局協助重新修護裱褙,直至數月修護完成後又靠著祝得兄才得以窺見舊譜。
  但是更多期待總是伴隨著更多失落,此譜以四字言寫法來詮釋祖先軼事,寫四字言需國學造詣豐厚,此派若非家境寬裕找鄉里秀才代筆撰寫不然就是撰寫者飽讀詩書,但只記錄直系祖先也未記錄祖先有幾房後代,無法提供給宗親更多衍派參考著實可惜,四字言更無法盡述其派祖先事蹟,只能當傳家寶了。此譜與近日所得苗栗公館譜可追溯到第十世是同祖先,苗栗公館派的寫法同樣只能稱做是「祖先祭辰簿」。
  此譜最末頁記錄到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大家想想應該知道為什麼;紅衛兵來了,趕快藏起來。

第一世至第十六世紀錄如下
  霞霸始祖 彞序公
  二世祖 居房公      
  三世祖 啟隆公      
  四世祖 和毅公      
  五世祖 大六公
  六世祖 敦直公
  七世祖 勤約公    
  八世祖 貞亮公    
  九世祖 坦醇公    
  十世祖 乾毅公    
  十一世祖 和成公    
  十二世祖 光裕公    
  十三世祖 宗榮公
  十四世祖 鴻緒公
  十五世祖 剛方公
  十六世祖 佳音公
  


對於芎林舊譜中的第三世祖 直諒公,此譜與永靖派記錄一樣都無記錄,相差一代的疑問至今仍然無解。永靖舊譜則更加紊亂,世代雖然與芎林舊譜比對是相同,但無第三世 直諒公記錄,未考究不理解的後人就亂改,這樣記錄到最後就是永靖祖先諱名不見的結果。
  三灣派與公館派對於祖籍地都是寫下埧奚村,因其地緣與祖籍地稱號一至,因此個人懷疑他們彼此應該較有關聯,而公館派與中壢派都出現了相同祖名,也懷疑是同派下,簡而言知我要表達是,這派對於祖先記錄都僅於直系祖先祭辰,當他們因戰亂或因遷徙遺失了祖先祭辰簿後,除非是開台祖另一後代留有祭辰簿,而你又有本事找到幾百年前的祖先另一後代,否則想找回更早祖先資料的機會是相當渺茫。中壢及三灣派雖然知道祖籍是霞覇,但祖先記錄都僅止於開台祖之後,回祖籍地尋祖也無法得知與誰是第幾代同祖而不能隨便認親。
  因此參與族譜修撰最大的益處其實是為了自己及後代,你無法得知電腦裡的資料哪天會不會中毒,哪天會不會硬碟損壞資料全毀(還有更嚴重的比喻,自己想),修譜就像是異地備存的道理一樣,誰會刻意保存著霞霸張氏族譜資料?當然是霞霸 彝序公的後代同宗。

2014/1/6

新竹縣新埔鄉 恂直公派(十三世)

  清明的下坝尋祖之行還得到一個訊息;台灣有霞寨後人,宗親轉述;此派宗親在深圳開設工廠,10餘年前即回到霞寨尋祖過,並且曾經協助鄉裡教育及出資興建籃球場,但因對費用支出有齟齬芥蒂,且有眾多宗親前去勞煩,因此後面即慢慢疏遠失聯。得到此訊息後只要有空就開始發揮人肉搜索精神,終於在一份;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學術研究九十九年度計畫成果報告;新竹地區客家移民祖籍分佈的空間意涵解析—以湖口及新埔的調查為例,從這份報告中找到了蛛絲馬跡,又發Mail問此教授,此教授又告訴我是他助教協助,又發Mail問他助教,啪啦啪啦@#%#%$^,有時真覺得我太過熱衷。因為田野調查是五六年前的事,助教也只能告訴我大約位置。去年底辭去大陸工作回台後,立刻撥冗前去新埔打算挨家挨戶陌生拜訪,但我總覺的祖先有庇祐(怎麼不保祐我賺大錢),問第一間就被我問著,就像去下坝一樣,一次就找著。
  老樣子,此張老先生宗親,看到我展示的兩頁助教好意提供的族譜,一直問怎麼來的怎麼拿到這東西,又是啪啦啪啦@#%#%$^費了我一番口舌,還拿出身分證證明我姓張,這位張老先生才告訴我,此份族譜是他謄寫的,真是臉上三條線,但也不能怪他,畢竟怎麼會有陌生人來問族譜,小心不蝕本詐騙集團太多了,張老先生有稍做談論家族,其派今日在台散居有在台北、南投但都已失聯,。
  新竹縣新埔鄉 恂直公派(十三世)第一至十三世如下

  霞寨始祖 彞序公
  二世祖 雲霖清隱公      
  三世祖 嘉猷公      
  四世祖 守桓公      
  五世祖 溫良公
  六世祖 敦直公
  七世祖 莊直公      
  八世祖 勤確公      
  九世祖 森列公      
  十世祖 勤怡公
  十一世祖 月容公
  十二世祖 允謙公
  十三世祖 恂直公(開台祖)

  此份舊譜跟內地霞寨舊譜同樣有個現象,前面寫了一堆饒平張姓先祖遷徙及相關衍派,但寫到最後都無法跟高祖考 百四吳公或始祖 彝序公有關,看來真的是跟歷史學者的研究符合,古代人為了凝聚關係,寫譜會攀親帶故表明大家是同宗方便日後有事好辦事好講話。今日修譜貴在真實考究,我的做法會將無法證明有關係的張姓先祖序述都取消不予記錄,將舊譜當為附件供日後賢達先進有能者繼續研究參考。
  另外有一現象,霞寨先祖在清朝時期來台者眾多,霞寨舊譜有記錄者多無後,尋覓許久此派是至今在台唯一一派,希望日後能繼續找到其他在台霞寨宗親。

2014/1/5

2013年清明內地尋祖之行

  修譜一年後對於祖籍地的好奇與疑惑是與日俱增,霞霸與霞寨是何關係?內地是否還有張姓同宗?是否還有舊譜比對?這些疑惑都難以靠著查文字資料解開,半山客許時烺先生曾建議要回祖籍地查訪才能釐清許多真相疑點,因此2013年趁著在大陸工作之便,在蒐集了可能地點位置後,在清明節放假三天之際,展開了饒平下坝尋祖之行。
那日清晨一早五點就獨自一人,從東莞勇敢的開車出發(十幾年沒開過手排車還無照駕駛!!)展開尋祖之旅,以下照片為手機拍攝,傷眼請見諒。

沿途大塞車
汕頭海灣大橋
經過了六小時終於抵達三饒鎮稍做停頓
村入口石碑

當地下坝國小

  下坝乡離三饒鎮只有幾十公里路程,但隸屬於新塘鎮管轄,當我車轉入村裡找個地方停好車,就隨便找了個路人問說:你好,我是從台灣來的,我想找找當地有無住最久的張姓想拜訪,這位路人(同宗)看了我一眼,回答我,這裡全部是姓張的,不知你想找哪位。我心裡一想,對了,就是這裡。我將來此尋祖意圖說明後,這位鄉親同宗就開始熱心的介紹找人協助,順利開始了祖籍地的拜訪。




霞寨祖居外觀,如今只剩一二戶居住


 熱心的祝得宗親帶我四處拜訪介紹

圓形圍屋建築,已經鮮少宗親居住,門前有貼春聯才有人住,下坝生活不易,能外出者多已出外打工,因此顯的蕭條。



想當年家業應該是一番盛況才有此樓牌,如今已頹倒在地後人不知去向。







  當晚下坝乡正好召開修譜大會,我這位台灣來的宗親正好幫忙當活廣告,告訴鄉親們族譜對於後代子孫的重要性。也見識到了內地人真的很會開會,從晚上7點多開到11點多,厲害厲害。

主持人;得元宗親,教師退休
注意牆上有神主牌位,此屋原是二祖祠,解放後改為小學堂,下坝小學興建後收回當村民聚會場所,我特地爬上看看神主牌祖名,只記得世六世祖,蜘蛛絲灰塵滿神案看起來就是無人清掃祭祀,內地破四舊將中國人慎終追遠觀念迫害殆盡可見一般。












  非常慎重的修譜計畫與安排,連台灣都放上空白聯絡人,我剛好自投羅網(哈哈)




  第三天回東莞前,去道韵樓參觀,目前全中國所遺留最大八角型圍屋,只能說先人智慧與建築工藝真是相當厲害。






   八卦當然得有陰陽,下圖為陰陽井其中一口









  此行解開了霞寨在哪裡的疑問,............................哇哩勒就在隔壁,我以為二世祖是遷移了多遠,原本看著三饒鎮附近鄉鎮名稱,選了好幾個可能名稱準備查訪,哪知只有十分鐘路程,霞寨(下寨)村名因為屬於古時常用村名,在饒平附近有好幾個同名重複,因此解放後改名為新寨村,今日地址全名為;广东省饶平县新塘镇新寨村。
  而此行最大收穫則是獲得了霞寨舊譜,將 彝序公又往前推了四代,但也了解到舊譜記載的一些歷史爭吵,真的致使兩邊往來並不熱絡。
  芎林舊譜中,清朝祭祀公業記事記載;始祖之嗣有伯仲叔季之女駒,未幾而仲叔無傳變生鬩牆,伯之喬遷兮別居獨創其址曰夏校,雖不有兩家名而流脈同出坅一水源,本之思夫淮無知所可惜者,我祖之祭業無傳而祀。
  霞寨舊譜則記載;祖伯居房公大明弘治間分居下壩,創祠宇兩房,蕃昌其世,世譜諒必有記之者,即記之,何以今莫存,或明末清初盜賊峰起,人苦(於)抄掠因逃避以致遺失乎耶,或舊編殘缺新本難集,因無徽以致遺失乎,耶是未可知也難,然世譜失傳亦,有何害罔料,有最不肖之子孫不思先祖和氣致祥而要造無稽之談以害先祖友愛獨不思爾,祖伯是我,祖季也焉有正配育季子而偏產伯氏乎,始祖考妣壽享七十余歲仝終於永樂壬寅十二月內,街可考,何繼妣之,有況我,雲林公列膠庠,食廩餼,開饒舉為五都之長,苟骨肉有乘而盍邑能如此尊崇乎?噫始唱妖言已毀;先祖者宜其無後矣!祠後有聞是說者,急以此理拆之,自知理短而止也。另有 和毅公之父遭霞寨祖先殺害傳說,上下厝各有說詞,但縱使兄弟真的吵架仍應是一家,尤其年代已遠時間的良藥應該抹除彼此傷痕,後代子孫應記取教訓擇善而行。
  此行最大遺憾之處則是無處可祭祖,前面有一張照片是舊時霞寨祖祠,如今已完全傾倒殘破不堪,而霞霸祖祠則在今日下坝小學原址,二祖祠地點尚無共識也未設先祖牌位。而解放後的「生產大躍進」活動,為了更多的耕作地,則破壞了大量的祖墳,因此今日根本找不到任何祖墳,或者無人知曉在哪裡,祝得兄告訴我,當地祖先仙逝後的習慣是先將大體葬在自家土地放個大石頭做記,待日後有錢再擇地作風水遷葬,因此若經濟不好或子孫不肖,遺忘祖墳在哪是常有的事。我告訴祝得兄,我的第十四世來台祖祖先 敦和公;因為思鄉魂歸故里遷葬回唐山祖居而無法得知墳地,十五世之後所有的祖先遺骸都仍然保存,遷葬在永靖第一公墓,每年清明後代子孫仍然知道塔位祭祀。
  臨走前我告訴上下厝宗親,要凝聚宗族力量要先有族譜,以證明大家是同宗有事互相團結幫忙,要凝聚海內外宗親則須有祖祠,以慰外鄉遊子慎終追遠思鄉之情,當我回到祖籍地尋祖雖知是祖先發源地,但想焚香祭禱告訴先祖第二十一代子孫回鄉尋祖之情卻無處宣洩,內心百感交集彷彿已經失根了般,外鄉後代遊子多已不在祖籍內居住,與祖籍唯一的連結就是共同始祖而已,沒有祖祠可祭祀追遠,在外遊子有何動力需告訴子孫有空需回鄉祭祖。但還是慶幸內地已經開始重視中華文化,開始積極尋找祖先歷史修建族譜,他們也希望在經濟許可上下厝宗親有共識之下共同修建祖祠,期待那日到來可以返鄉祭祖。
  最後還是得感謝此行相遇的霞寨、霞霸宗親給予熱烈熱心的眾多幫助,讓我更深入的了解霞霸張氏歷史,及三饒的風土民情,我一定會再回去的。